一段时间以来,一些小区的居民向北京日报客户端反映,小区人车分流的方式不太科学。小区门前,长长的抬杆限制机动车的进出,成为停车收费的卡口,旁边留下一扇小门走行人,而非机动车大多要跟行人走同一个门。赶上出行高峰,或外卖送餐高峰,人车同挤一个小门不安全。骑车人则觉得行人走太慢堵门,赶上人多骑车进出小区不便,希望改进人车分流布局。
记者来到其中一个小区——九龙花园小区探访调查。该小区不仅居民多,周边的美食档口也不少。无论是上下班高峰,还是居民点餐高峰,行人和电动自行车在狭窄的小门前频繁“顶牛”。居民说,最反感的就是电动自行车在身后按喇叭催促。
记者注意到,九龙花园小区虽然供行人通行的小门有门禁,但是门一直是敞开的。门前的安保人员无奈地说,进出的人和车太多了,进出都得刷卡开关门,实在不方便,索性就开着了。
记者走访发现,无论是不是开放式小区,人车同走一扇门的情况都存在。有居民认为,不如去掉门禁,重新想想人车分流如何能更科学地布局。
市民陈先生的工作与建筑设计相关,关注到这一问题后提出一条建议。陈先生认为,在人车分流的问题上,非机动车之所以不能走机动车进出的大门,而非要和行人走小门“凑热闹”,主要的问题来自抬杆。一方面,自动抬杆无法识别非机动车,另一方面,非机动车量大,即便是手动抬杆,频繁起落,设备也受不了。“其实现在的抬杆设计得太‘实在’了,把大门拦死,如果把抬杆缩短一半,仍然能限制机动车的进出,维持收费卡口的功能,又留出了空当儿,非机动车也可以通行了,问题不就解决了吗?”
陈先生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?记者走访发现,这一设想在本市的部分小区已经落地。10月11日晚,记者在团结湖路看到,路东侧的团结湖中路北小区就采取了这样的人车分流方式。该小区大门同样分为大小两道门,其中走行人的小门内连接着人行便道,保障了行人的安全。而大门前的抬杆比较短,只挡住了半幅道路,收费卡口的功能仍可实现。抬杆让出来的空间,无论是自行车还是三轮车均可畅行无阻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股票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